明星换脸av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傅隆生教授作题为“猕猴桃园全程智能化生产探索与实践”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 2025-10-14 浏览次数

(图文|李松泉 编辑|信息 审核|朱容波)10月10日上午,一综B316会议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傅隆生做客明星换脸av “Happy Hour”,为明星换脸av 师生带来题为“猕猴桃园全程智能化生产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明星换脸av 院长李国亮、副院长章文、朱容波、明星换脸av 部分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朱容波教授主持。

傅隆生教授从三个部分展开报告内容。首先,傅隆生阐释了国内外果业发展现状与猕猴桃产业面临的挑战。傅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及中国果业发展格局。数据显示,亚洲水果产量占全球总量58%,中国作为世界最大水果生产国,水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长。以2010年至2022年为例,我国水果总产量增长达55.72%,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然而在这一繁荣表象下,传统猕猴桃种植模式面临多重挑战,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生产管理效率低下、病虫害防控难度加大、果实品质波动明显等问题日益突出。傅教授指出,全程智能化生产正是破解上述难题的关键路径。

其次,傅隆生教授聚焦猕猴桃全程智能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效展开报告。针对猕猴桃产业的现实痛点,傅隆生教授团队聚焦“果实精准识别”与“果实无损采摘”两大核心技术方向,开展系统性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包括智能猕猴桃智能识别、冠层图像分割、采摘机器人、对靶授粉系统、精准疏蕾装备在内的一系列智能化设备与集成系统,显著提升采摘效率,有效减少果实损伤,降低了人工依赖与生产成本。傅教授通过多个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了智能化系统在浙江、新疆等产区应用推广,验证了猕猴桃园全程智能化生产的可行性与显著效益。

随后,傅隆生教授作了农业信息化科研论文撰写与投稿经验分享。结合自身多年科研与期刊审稿经验,傅教授就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进行了深入指导。他详细讲解了稿件从投稿到录用的全流程,重点强调了审稿人普遍关注的核心内容,如研究创新性、方法科学性、数据可靠性及实际应用价值。此外,傅教授特别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Discussion”(讨论)部分和“Highlights”(亮点)部分提出具体建议:Discussion应紧扣研究发现,与已有文献对比,阐明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Highlights则需简明扼要,突出论文的主要发现和新结果,便于编辑与读者快速把握论文价值。

报告结束,傅隆生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技术细节、农业信息化研究的未来方向等展开深入交流,现场讨论热烈。活动负责人介绍,此次报告不仅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智慧农业前沿技术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交流效果。

傅隆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中科院一区Top期刊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5年IF:8.4)主编、中科院基础版一区Top期刊Precision Agriculture(5年IF:6.1)副主编、中科院一区Top期刊Biosystems Engineering(5年IF:5.2)编委、IJABE栏目编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3/SC19委员、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1/SC6)委员,入选World top 2% scientists(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长期从事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外专局国际合作项目3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一作/通讯SCI论文39篇(ESI高被引7篇)、EI论文21篇,授权国际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4项,制定标准2项,获陕西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ASABE)优秀论文奖。